当前短讯!大量罚单释放严监管信号 内蒙古银保监局“重拳”出击
2023-04-04 15:01:38    财会信报

本报记者秦铭明 3月31日,内蒙古银保监局一天内连开39张罚单,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案件处罚保持高压态势,重拳治理乱象。


(相关资料图)

据财会信报记者统计,这次处罚主要涉及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调查审查不尽职、以贷转存虚增存款规模、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等23项违法违规行为。

处罚对象主要包括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乌兰察布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安分行等13家银行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和县支公司、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兴安盟中心支公司、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中心支公司等5家保险公司。

其中,违规办理信贷业务、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在多家银行重复出现。多名金融机构负责人、责任人被施行禁业的行政处罚。

财会信报记者还注意到,此次处罚中有三人受到了并不常见的“顶格”处罚(终身禁业)。如此重罚,警示金融行业要在日常培训时严格要求,让从业人员记住自己行为的“高压线”,加强排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罚单频出,暴露出银行机构内控机制存在缺陷,银行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合规制度,强化内部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培养,实现对信贷业务各个环节风险有效监测。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主体,展业范围广、涉及行业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旦越界,不但加速金融风险外溢,还将引发“骨牌效应”、恶化金融生态。此次,内蒙古银保监局开出的罚单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乱象极具金融警示意义,也凸显了其从严监管金融业的坚定决心。

除对机构罚款外,内蒙古银保监局还对相关责任人实施罚款,甚至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这意味着,在严监管的当下,有不当行为的相关责任人也会付出代价。

财会信报记者经梳理此次罚单信息发现,内蒙古银保监局已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内部监督履职不到位、未经核准变更营业场所等诸多细分业务已实施了“穿透式”监管。这将有效弥补银行业风险短板,守住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就此次连开39张罚单的警示意义等问题,记者通过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蒙古监管局官网公布的政务值班电话(0471—4340447、0471—4345227)联系该局相关工作人员时,电话均提示“您所拨打的电话号码是空号”。

银保监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提升监管有效性,健全金融法治,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审慎监管,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各类金融活动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将更加“无所遁形”。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