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语:盲剪心得
2023-08-29 00:45:34    哔哩哔哩

从第366.支视频《祝东风》开始,我尝试一种盲剪的剪辑方法。所谓盲剪,是指在声音很小,或者无声的情况下进行剪辑。相信不少剪辑爱好者都有负伤剪辑的经历,比如在剪辑第支42.视频《错误的相遇》的时候,我右手只有两个手指能用。一件事情之所以称为爱好,是因为让人发自内心地想尽最大努力去坚持。

以前我不敢想象没有声音怎么剪辑,毕竟剪辑主要是对节奏的把握,但我后来发现,声音也是可以视觉化、触觉化的,比如音频轨有音波的显示,它能帮助时间帧大致地定位。除此以外,如果电脑配备有音箱,手贴在上面能感受到声音的震动。


【资料图】

不过我所言的盲剪,不是完全听不到声音,而是几乎听不到,当你听过一首歌,先记住它的旋律,心中大致有数,再配合歌曲mtv歌词或排版字幕的位置来定位,至于更细节的地方,必须听到的地方,可以把耳朵贴在音箱上,反复调试和确定。这个调试的过程,不是像以前直接在轨道里试听,而是调一次渲染一次mp3文件,导入到手机设备,有耳机的,反正就是能听到的设备中,感到哪里快了或慢了,再同步调,再次导出,再去试听,不断地循环重复这个过程,一支剪辑通常几十次来回。说实话,我感到对耳朵是有耗损的,因为离音源过近,哪怕听到的声音很小,可对耳膜的冲击是始终存在的。

现在我平常不听声音,很少去听,看视频习惯了静音,也是为了保护耳朵。所以字幕对我而言,不可或缺,不加字幕的科普up不是好up。要知道如今在我眼里,一个up打扮得再漂亮,演讲得再手舞足蹈、谈笑风生,一点用都没有,这种视频基本上直接划过。有时候碰到实在感兴趣的,就留言问别人,视频中的内容观点是什么。还有一些游戏,也令我无措,比如在逆水寒端游中,听声辨位的任务我是很反感的,东西南北八个方向,我得每个方向跑着看,转个圈圈,还限时。因为我不知道哪里有声音,瞎撞找那个任务点,不过好在策划也不是完全让你玩不了,等它计时结束后,会有声源方向的提示。不是每个任务都有,有的没有,那就只有放弃。

盲剪是一个配合,除了声音和视觉,还要调动各方面的感官予以配合,对于我曾经的剪辑,这种体验是没有过的。比如我现在剪辑,不去听音乐,一遍遍在心里哼唱旋律,凭着对画面剪辑节奏的熟悉(毕竟剪过那么多),来放置片源。所以当有朋友说看不出来,看不出来主要过程是盲剪的,我是有点小自豪的。其实我每一支剪辑,付出的都比她们所知道的要多,但我从来不说,这个过程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比如说,她们有时候能看到我在给视频调色,我不满意的话,能反复调上几版,因为如若连我自己都感到不满意,怎么送人。但她们没有看到的是,我对每一个画面的修补,能看出来的都是很明显,更多的一瞬而过,看不出来的地方,看不出来原本有任何问题,因为那就是我努力要达到的效果。调色是我的弱项,所以尽力做就好,而对画面的修补,我用的精力更多,对于画面的修补最多一次是在第355.支MV《壁上观》,第二是第346.支MV《天上人间》,平均有十个画面左右,每个修补至少两三处。为什么我花这些心思,不是为了让剪辑作品精益求进,而只因为那是送给朋友的礼物,我重视。这些我以往都没有说过,我是那种付出也不会标榜自己的人,不止是在剪辑方面,能够说出来的都已经不重要了的。

说到这里,我分享一下怎样修补画面,是我自己的方式,这个方法是很笨的,我只是个剪辑小白,也是剪辑感想的心得记录吧。我有这个习惯,以前写的一些在A/站那里备份,曾经认识我的人也都知道。

就以第346.支和第355.支视频为例:

先看这支《天上人间》

这个画面没有任何问题对不对,但注意到右上角那一块,在使用“镜像”效果后,出现了流星划过的重复,我给遮盖掉了。包括下面这个画面,右侧也是用了不止一次镜像角度,为了把它调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

剪辑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从02:49到02:50的过渡:

这里的片源是有问题的,或许是格式没封装好,打雪仗和看烟花这里在重叠后,画面是有一两秒的跳帧的,这是VV使用中偶尔会遇到的情况,这种情况最为麻烦,无论是变速还是裁切,都不一定有效。

也就是说,本来两段片源在预览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导入到软件后,进行任意的剪辑操作(包括叠加),它就出现了绿屏跳帧,不止绿屏的那两帧不能用,时间帧还对它这段片源失去作用,无法准确定位画面。往前拨,它显示的是后面的画面,往后拨,它又显示前面的。

这一幕画面是肯定要用的,我并不想更换片段,那就要想办法解决它。

我是怎么解决的呢,老实说我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我只记得我把各种能想到的都试了,比如变速、裁切、拼接、位移......

后来总算解决了,画面流畅了。完全看不出有任何违和感。就仿佛是一段再正常不过的片源,看起来很轻松地一两秒钟的剪辑,事实上完全不是,就为了处理好这两三秒,绞尽脑汁,卡了我个把小时。

再看这支《壁上观》:

左上方,对于镜像的角度调整,这是比较简单的,我想说的主要是色块的遮盖,它更麻烦一些。就比如:

这张图是不是看不出有哪里调整了,但注意左上角:

为什么骆驼的脸被一团白色遮住了,因为这就是我添加的白色块。为什么要遮盖,因为背景这里出现了多余的画面,好像是台标之类。有时候是台标,有时候是字幕,有时候是突兀的乱入,凡不该出现的,都需要遮盖。最好是与背景融为一色,可视频是一个动态的呈现,它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完美,所以有时面临取舍,在前后两个画面中,选择与何者融为一色。例如,在上述这幕画面中,是选择天空的白色,还是骆驼的黑色。

以何者为主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哪一个画面出现的时间更长、更主要,或者另一个违和度更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注意一定要动态预览,不止看这一幕,要从前一直往后看,才能看出它这里的调整是否恰当,有没有跳脱。以我的个人经验,最起码要往前回溯至二十秒左右,往后看五秒。

又比如这样的一幕:

同样是左上方进行了遮罩,遮罩方式是VV自带的“区域切除”特效,将羽化数值调至最大,配合“取色”功能,尽量贴近所需要的背景颜色。

再继续说回盲剪,盲剪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相对而言更轻松,因为某种程度上说,它放开了剪辑者对bgm的关注,回归到剪辑的元节奏,这个词是我说的,所谓元节奏就是,一种剪辑的脉动,它源自剪辑者自我内心的叙事和把握。我们看一样事物,难免会带着各种审视,声音就是一种审视媒介,当外物无声,在看待同样一个事物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外物越少,越能够看到这个事物本真的样貌。一个受到声音加持的作品,无疑是热闹的作品,但不一定是好作品,好的作品一定是即便抛开声音,也能让人触及到它的思想脉络与灵魂律动。就好比一支视频,关掉了声音,依然能够显现出它的思考、感染力,这些才是更为难得的。

事实上,无声的世界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心是鲜活的,以前没有体会过,不能意识到,生活中关于这方面有很多被忽视的,有许多没有做好的地方,世上的人不是每一个都是健全的,然而这个世界好像并不是为所有人敞开。比如当我静音的时候,让我最惊诧和无力的是见证到世界的拒绝,看视频没有字幕、游戏中听声辨位的任务等,都是一种拒绝,哪怕它后来有提示了,也让我乱糟糟地东闯西撞一团。让我觉得,它在明摆着告诉我,这个东西不是给你看的,这个游戏不是给你玩的。明明都是人,平等的玩家,却有意无意地划分成不同的群体,这显然不应当是游戏存在的桎梏。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科普向的up,比如一些新闻视频,不要只写大标题,将解说内容加上字幕不会花多少工夫,却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善意、接收到信息更加方便。

声音重要,外在重要,心灵更重要。一个作品要想动人,达到最高的境界,一定是走心的,是心灵的展现,绝不是把一切附加的东西去雕琢得无与伦比、巧夺天工,那是误区,甚至是歧途,会事倍功半。我认为,美是对心灵的定义,当然前提是,得有心。如果问我的话,世上有心的人还是有的,就像有的事物,你虽然听不到它,但它在你的眼中仍是很美好,依然有神采。

关键词:

上一篇:【地评线】京彩好评:文化消费 正在成为一种刚需
下一篇:最后一页